据统计,我国目前各类残疾人大约有8500万人左右,占总人口的6.34%,平均每16个人中就有一个残疾人。这表明,助残既需要特定时日的爱心行动,需要可持续、目标精确的长期工程,更需要助残人士和团体扬长避短,找到自己的发力点,从而让一己的绵薄之力发挥出最大效用,让慈善爱心真正成为残疾群体的助力。
国际助残日之际,中国残联与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联合宣布,将面向残疾人发放每份价值超9000元的文化大礼包。残疾人只需登录喜马拉雅App,通过残疾人通道认证,就可以免费获得平台上超过200部的优质付费内容。
在类似扶贫日、助残日这类特定的日子,社会各界都会积极主动地行动起来,出钱出力、奉献爱心。这当然需要继续大力弘扬。但也应注意到,长期以来,扶贫助残献爱心的方式也一直有些雷同化现象。场面自然红红火火,可爱心助力是否起到了应有的效果,是否适合受助群体的现实需要,却较少有人关注。此种局面,一方面缘于缺乏必要的跟踪、分析手段,另一方面,恐怕也与尚未建立起成熟的慈善观念有关。
互联网正改变的社会生活,但是,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,也很可能把一些特定的人群,比如老年人、残障人士“抛弃”于社会发展之外。而网络平台的技术优势,又恰恰能够为这些人群提供更好的服务。互联网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在扶贫、助残等方面创新、开发出更多模式。比如,在扶贫方面,它们一端联系着消费者,另一端沟通产品供应方,通过平台的强大整合,将二者紧密连接起来,不仅可以提高帮扶效率,也使得扶贫助残获得了持续动能。而此次向残疾人发放文化大礼包,也是利用互联网企业平台、以“互联网+”开展专项助残的有益做法。
残疾人群体囿于身体的各种残疾,在知识获取、娱乐消费以及便捷地享受文化产品等方面,存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。而收听音频这种方式,既适合移动互联时代的特点,也便捷简单容易操作,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残疾人士的文化需求。
其实,更具创新意义的还在于,网络平台可以通过互联网大数据,及时全面地分析、把握残疾人士的收听需求,从而更加精准地推出适合残疾人的产品。无疑,大数据应用既节省了残疾人的选择时间,也为助残事业提供了技术支撑。爱心无价、奉献有“道”,如此相辅相成,助残事业才能获得强大的现实动力。(祝春江)
文章来源:国家网信办